【橡胶助剂产业网】8月16日消息,发泡剂AC(偶氮二甲酰胺)作为橡胶与塑料工业中最常用的化学发泡剂之一,因其优异的发泡性能和环保特性,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以下是关于其作用机理及推荐用量的详细分析:
一、核心作用机理
1. 高效发泡性能
发泡剂AC在加热条件下分解,释放大量气体(主要为氮气N₂、少量CO₂和NH₃),形成均匀细密的泡孔结构。
发气量高达200-300 mL/g,远超许多传统发泡剂,适用于高倍率发泡需求。
2. 温度可控性
标准分解温度为190-205℃,但可通过添加活化剂(如氧化锌、硬脂酸盐等)将分解温度调节至150-190℃,以适应不同加工工艺。
3. 环保与安全性
无毒、无味、不助燃,符合欧盟REACH等环保法规要求。
分解残留物为白色固体,不影响制品外观。
二、推荐用量及应用领域

三、工艺优化建议
1. 活化剂选择
氧化锌、硬脂酸锌等可降低分解温度,提升发泡效率。
尿素或醇类助剂可进一步优化泡孔均匀性。
2. 加工温度控制
建议加工温度在160-200℃之间,以确保充分分解且避免过早发泡。
3. 存储与安全
需存放于阴凉、干燥、通风处,远离热源(高温可能导致自燃)。
25kg/袋包装,保质期通常为12-24个月。
四、市场趋势
绿色发泡技术:改性AC(如ACP-2)通过复合尿素等成分,实现低温发泡(130-140℃),适用于EVA/橡胶共混体系。
高端应用拓展:在新能源汽车隔音材料、5G高频介电泡沫等新兴领域需求增长。
如需更详细的工艺参数或定制化方案,可参考相关企业技术手册或联系供应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