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橡胶助剂产业网】8月19日消息,中国轮胎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。在山东、浙江等传统产业聚集区,新一轮产能扩张浪潮与市场需求萎缩形成了鲜明对比,行业正步入深度调整期。
据橡胶助剂产业网了解,2025年下半年,山东地区轮胎产能扩张势头不减。其中,优越橡胶1500万套轮胎项目已获政府批复,长路虹轮胎1200万套半钢子午胎扩建项目完成备案,骑达橡胶1000万套高端子午线轮胎项目也在稳步推进。初步统计显示,2025年全国新增轮胎产能将再次突破1亿条大关。
然而,与上游热火朝天的扩产景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,终端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意。国内市场方面,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普遍超过90天,部分企业甚至出现"亏损出货"的窘境。国际市场同样不容乐观,受多国"双反"调查影响,2025年6月中国轮胎出口量价齐跌,其中新充气橡胶轮胎出口量同比下降7.3%,出口金额同步下滑7.3%。
这种供需失衡的直接后果就是全行业性的价格战。无论是投资数十亿的现代化工厂,还是规模较小的传统企业,都不得不通过降价来维持基本运转。值得注意的是,单个千万级产能项目就足以满足多个中等规模国家的年需求量,在当前国内外需求双双疲软的背景下,产能消化成为行业最大难题。
面对严峻形势,业内人士指出,轮胎产业链各环节亟需转型升级。生产企业需要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,重点发展新能源车专用胎、高里程卡客车胎等差异化产品。经销商则应转变传统"搬运工"角色,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,构建区域服务网络。终端门店更需要向"车主服务管家"转型,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。
行业专家表示,这场产能过剩危机或将持续2-3年,期间企业需要重点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附加值,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。未来,那些能够准确把握新能源、智能化趋势,并建立起全球化布局的企业,更有可能在这场行业洗牌中胜出。